敬愛的馬總統,

 

在你任期滿一週年的現在,我們這一群來自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學者與作家,也就是在本文文末署名的人,想針對台灣的一些趨勢以及幾個特別事件的發展情勢,公開對你提出我們的憂慮。

 

我們深切關心台灣這一塊土地,並且希望她在未來成為一個自由的單一民族國家,才會以台灣民主政治的國際支持者的身分,提出這些議題。相信你還記得,我們曾經在三個不同的時機提出我們的憂慮,最近的一次是在2009年01月17日,在一封給你,總統先生,的公開信中,我們對於台灣的司法系統的公正性,表達了我們的憂慮。

 

不論是來自新聞局長蘇俊賓的回應,還是那些令人感到苦惱的、有瑕疵的、不公平的司法程式至今仍未終止(特別是前總統陳水扁的案子),都讓我們的憂慮無法消減。

 

我們要再一次聲明,任何疑似貪汙事件都應被調查,但是我們也要強調,整個司法程式必須絕對公平、公正。在前總統這個案子,很明顯地,這個訴訟案件受到政治偏見的嚴重破壞,而且,前總統正遭受惡劣的對待,這全是為了報復他在總統任內所持的政治觀點與立場。對一個新生而脆弱的民主政體如台灣,這種報復舉動是個不好的預兆

 

我們認為需要突顯的第二個議題是媒體自由。儘管先前有國際性組織例如「保護記者委員會」和「自由之家」提出關注,仍然持續有媒體自由遭受你的行政部門侵害的報告出現。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最近一則另人不安的報告指出,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的職員接到指示只能針對你的行政團隊的政策發表正面報導,而含有批評你的行政團隊或中國的新聞內容都被刪除

 

身為自由民主台灣的支持者,對於總部位於紐約的「自由之家」有關新聞自由度的年度報告中,台灣的排名由第32名跌落至第43名,我們感到很沮喪。除此之外,當報導指出,與中國有緊密關係的團體正以金錢收買的方式進入台灣媒體圈,並且獲得主要媒體例如中國時報集團的主控權時,令我們覺得驚惶失措。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中國仍是一個威權國家,長期以來控制著新聞媒體。就長遠來看,介入台灣自由媒體的中國資金將對好不容易獲得的新聞自由造成傷害。

 

這引領我們進入第三個議題:目前政府所採行的與中國重建友好關係的方式。雖然居住於台灣或是其他國家的大多數人都同意「台灣海峽緊張情勢的和緩是有益的」,採用適合一個民主國家的方式是很重要的:舉辦公開的、各界人士全面參與的辯論會,再配合投票表決,來決定適合的方式。唯有透過充分透明的、真誠的對話(包括在立法院與民間),才能得到一個被大多數人民所支援的方案。

 

目前政府與中國有關的決策過程欠缺透明度與真誠對話。各種決定及協議都是政府秘密決定後再草率地向大眾公佈。立法院的功能似乎受到閹割,對各項協議(例如 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型式或內容參與不多。行政部門只是把已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協商好的協議文本送到立法院,幾乎不讓立法院有對協議的優缺點進行討論的機會。這種做法破壞了權力制衡的機制,而權力互相制衡正是維繫成熟民主政治的基礎。我們想指出,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贊成對經濟合作架構 協議(ECFA)進行公民投票,並且希望立法院對中國政策進行更周嚴的監督。

 

總統先生,身為一群於過去20多年來持續關注台灣令人欽佩的民主發展的國際學者與作者,我們知道在台灣當地,「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一個敏感的議題。執行任何與中國重建友好關係的方案時,必須先確定既有的民主成果獲得保障、台灣內部政治分裂情形能改善、而且台灣的主權、人權和民主體制都能獲得保護與強化

 

然而,在過去一年來,我們看到你的執政團隊所提出的政策的執行方式,正引發一股深切的焦慮,許多20多年前獻身台灣民主發展的人尤其感到焦慮。這股焦慮可由星期天在高雄與臺北舉行的遊行有許多人參與而得到印證。

 

我們也看見,由於欠缺透明度與民主制衡機制,社會的對立更嚴重了。許多觀察家相信,目前與中國重建友好關係的做法,正讓台灣的主權、民主政治和自由付出代價。那些批評你的政策的人所遭受的司法訴訟與員警對待方式,讓某些人回想起過去的戒嚴時代

 

因此(也就是在考慮到上述的人民焦慮感與社會分化對立的事實),「象徵」就很重要了。你的行政團隊把「台灣民主紀念館」改回原名「中正紀念堂」,這件事對消除焦慮和緩和社會對立一點幫助也沒有。大幅度刪減新店「台灣人權景美園區」的預算,並把它改為一個「文化」園區,並不能增加你的支持度。目前打算對集會遊行法所做的修改,不但沒有強
化言論自由,反而侵害抗議者的自由,這將使得焦慮和社會對立更加惡化。

 

總統先生,我們呼籲你採取能緩和上述憂慮事項的行動。第一步是發動並執行司法制度的改革,讓被告的人權獲得保障並且確保能被公平審判第二步是保證絕對的新聞自由,灌輸媒體工作者要有實踐最高標準的決心

 

第三,與中國發展友好關係時,必須讓台灣人民有充分的決定權來決定他們的未來是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讓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各項秘密協議對台灣的前途有害,而且會摧毀社會的民主架構。

 

複雜的歷史因素,讓台灣在過去沒有機會成為被世界各國所承認的正常國家。我們確信台灣人民對他們的民主一直努力不懈,而且國際社會將會接受台灣成為它的一員。你的各項作為與政策能夠幫助這個島嶼以及它的島民朝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強烈呼籲你依照我們所建議的來作。

 

Respectfully yours,
敬上

信的連署人:

1.Nat Bellocchi (白樂崎)Former chairman,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

2.Coen Blaauw (昆布勞,荷蘭人。1989年起在FAPA總部工作,負責遊說美國國會議員。2006年成為台灣女婿。)

3.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Washington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華府總會)

4.Stéphane CORCUFF (高格孚,法國人。曾任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台北分部研究員,以及法國在台協會新聞組長。)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China andTaiw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yon (法國里昂第二大學高等政治學院助理教授)

5.Gordon G. Chang (章家敦,華裔美國人。曾因任職於跨國法律事務所,先後在香港、上海居住20年。)Author,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中國即將崩潰》一書的作者)

6.June Teufel Dreyer (金德芳)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Miami (美國 邁阿密大學 政治系 教授)

7.Michael Danielsen (麥可‧丹尼爾森)Chairman, Taiwan Corner, Copenhagen, Denmark (台灣壹角主席。設立於丹麥哥本哈根的「台灣壹角」是一個關注台灣的非官方組織)

8.Terri Giles (賈泰麗)Executive Director, Formosa Foundation, Los Angeles (美國福爾摩莎基金會執行長‧洛杉磯)

9.Bruce Jacobs (家博)Professor of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Monash University (澳洲 蒙那許大學 亞洲語言及研究學系 教授)

10.Richard C. Kagan (理查德‧可根)Professor Emeritus of History, Hamline University (美國 漢姆萊大學 歷史系 名譽退休教授)

11.Jerome F. Keating (祈夫潤)Autho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ret.),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作家及國立台北大學 退休副教授)

12.David Kilgour (大衛‧喬高)Former Canadian member of parliament and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Asia-Pacific (前加拿大國會議員及前加拿大亞太司司長)

13.Liu Shih-Chung (劉世忠,曾任前總統陳水扁外交幕僚以及中華民國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4.Visiting Fellow,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訪問學者)

15.Michael Rand Hoare (郝任德)Emeritus Reader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Great Britain (英國 倫敦大學 名譽退休高級講師)

16.Victor H. Mair (梅維恆)Profess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國 賓州大學 中國語文學 教授)

17.Donald Rodgers (羅曉唐)

18.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ustin College (美國 德州 奧斯汀學院政治系 副教授)

19.Terence Russell (羅德仁)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加拿大 曼尼托巴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副教授)

20.Christian Schafferer (夏福樂)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verseas Chines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Edito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astern Asia (僑光技術學院 國際貿易系 副教授;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astern Asia》的主編,)

21.Michael Stainton (史邁克,加拿大人。於1980年至1991年被派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擔任原住民宣教工作,從此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York Center for Asia Research, Toronto, Canada (加拿大 多倫多 約克大學 亞洲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22.Peter Chow (周鉅原)Professor of Economics,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城市學院 經濟學系 教授)

23.Peter Tague Professor of Law,Georgetown University (美國 喬治城大學 法律系教授)

24.John J. Tkacik Jr. (譚慎格)Form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Washington (前美國華盛頓「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25.Arthur Waldron (林霨)Lauder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國賓州大學歷史學系 國際關係學 榮譽教授)

26.Vincent Wei-Cheng Wang (王維正)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Richmond (美國 里奇蒙大學 政治系 教授)

27.Gerrit van Der Wees (韋傑理)Editor, Taiwan Communiqué (《台灣公報》主編)

28,Michael Yahuda (亞呼達)Professor Emeritu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Visiting Scholar,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倫敦經濟學院 名譽退休教授,及美國 喬治華盛頓大學 訪問學者)

29.Stephen Yates (葉望輝)President, DC Asia Advisory, and former deputy assistant to the US vice preside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美國 「華府
亞洲顧問公司」總裁,及前美國副總統辦公室副國家安全助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llysis / 海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